督撫老爺

潮语发音
澄海 dog4 bhu2 lao2 ia5
潮州 0 1 2 3
澄海 0 1 2 3
中文解释
澄海督撫老爺
  在澄海城鄉各地很多神廟裏,至今仍供奉着兩尊頭戴紅纓官帽,身着滿清袍服,足蹬烏靴,手執奏卷,氣宇軒昂的“督撫老爺”。他們分別是滿清康熙年間廣東巡撫王來任和兩廣總督周有德。澄海人世代紀念他們爲民請命,上疏爲澄海遷界復縣所作的貢獻,澄海人民建廟崇祀這兩位清官,縣誌立傳併入祀於名宦祠。
  澄城港口定安廟(俗稱四座宮),祀元天上帝、協天大帝、天后聖母諸神。中廳左邊設壇配祀督撫二公。
龍田聖德巷口、上堤路口分別有兩座督撫祠,專祀督撫二公。神山諸廟宇,各地宮廟有的設龕配祀在殿旁,有的還設專祠奉祀。歷代傳誦,流傳至今,使後代人永世不忘這段艱辛的歷史。潮俗每屆春初,各地遊神賽會,“督撫老爺”也加入遊神行列之中,作爲潮人保護神。督撫廟前有一副對聯,彰顯他們的功德,聯曰:
  巡粵表孤忠,耿耿丹心,奉牘兩章昭史冊;
  撫民留善政,元元赤子,謳思萬載仰旂常。
  其時,澄海縣遷去上、中、下莆三都和蓬州、鱷浦、鮀江共六都,蘇灣都因許龍(南洋人,授廣東潮州水師總兵、右都督)乞奏南洋緩斥三年。因此僅存蘇灣一都。爲加強防禦,築墩臺戍兵守之。澄海在南峙山增建煙樓、粉豬、石頭、腳桶山等四座烽火臺。永曆二十年(1666)許龍遷入大埔,撤去蘇灣都,全縣畢裁,澄海縣建制撤銷。縣境併入海陽縣。史稱“甲辰遷斥”。-饒宗頤《潮州志》
  “甲辰遷斥”澄海是重災區,全縣皆在離海50裏之內,盡在遷界之列,是全省唯一被裁撤的縣份。因遷海界,澄人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徙入內地,哀鴻遍地、慘不堪言。澄海成無人區,農田荒蕪,房屋倒毀,寺廟頹廢。縣城頓成廢墟,遍地荊棘叢生,廬舍成狐穴。故園四野蕭疏,滿目瘡痍。《澄海縣誌》記載,澄海有位儒生佘元暉站在遷界線上,遙望舊家,感慨萬千,作《遷海界悵望故里》律詩一首,訴說自己的哀思,詩云:
  咫尺鄉關隔萬重,道旁回首正春濃。
  燕辭舊壘花爭落,狐入空庭草漫封。
  萬竈煙深餘廢井,千山月冷照孤鬆。
  哀鴻遍地歸何日?只索吞聲說舊蹤!
  
永曆十九年,閩浙總督李率泰在任病卒,遺疏請寬兩廣邊界。永曆二十二年(1668)春正月,廣東巡撫王來任巡視邊海,目睹人民流離顛沛,死傷無數,深受斥界之苦,決心爲民請命。會疏奏請展復縣地。正月十三日抱病起草《展界復鄉疏》:“遷界於鄭氏,實無大損,徒害沿海生靈而已。臣謂欲民不困苦,宜將原遷之界,急馳其禁,招徠遷民,復業耕種,與煎鹽曬滷。應將外港內河撤去樁柵,聽民採捕。將腹內之兵盡撤,駐防沿海州縣,以防外患,於國用不無可補,而祖宗之地不輕棄,更於民大有裨益也。”可惜奏疏寫畢,尚未呈上,王來任便病逝。《潮州志》《澄海四百年大事記》

  澄海復縣後,澄人世代不忘這兩位爲民請命的“巡撫”“總督”之恩德。自清至今澄海各鄉就將“督撫老爺”奉上神壇,立廟塑金身崇祀。
更多
標籤:
词条状态:  贡献者提交
潮州母语 2005-20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