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龜山遺址

潮语发音
中文解释
澄海龜山遺址
澄海龜山遺址,又稱龜山西漢建築遺址,位於廣東省澄海市,是潮汕地區首次發現的漢代遺址,也是廣東省境內所發現的漢代遺址中最大的一處。他的發現,不僅填補澄海文物研究的一項空白,而且豐富了潮汕歷史文化。從某種意義說,澄海歷史應由此改寫。

秦始皇平定百越後,在今潮汕四市以及梅州市大部分地區、漳南五縣地區設立 揭陽縣,之後漢人開始陸續遷入,
新遷入的漢人和越人之間基本沒有交集,
很長一段時間裏,漢人都生活在龜山一帶。

龜山位於廣東省澄海市境內國道324線西側3公里處,橫跨北隴、官湖兩社區,北臨韓江支流東溪,與對岸的歷史文化村程洋崗相望。
由於長年的採石開挖,原本呈龜形狀的山崗只剩一角。龜山是平原中的孤峯,登上眺望,澄海市區及韓江盡收眼底。澄海市設立的“龜山西漢遺址”石碑立於山上。誰也想不到,這小山崗竟與兩千多年前的潮汕歷史連在一起。

據介紹,漢代遺址文物就在此處發掘,泥土下面還藏有牆基。陪同人員用手掰開泥土表層,露出一個方形的柱基。該柱基爲花崗岩石構成。他說,還有大規模的牆基藏於泥土下面。

龜山漢代遺址最初的發現者是意大利傳教士麥兆漢,他在粵東地區進行考古調查時,曾在此地發現和採集過遺物,並確認是一處漢代遺址。
但此後數十年間,因無人問津而致湮沒,直到1983年,澄海縣文物普查隊在該處採集到一批瓦片、磚及戳印方格紋的陶片等漢代遺物,龜山漢遺址才重新被發現,並引起省考古界的重視。

1988年1月和7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隊會同澄海博物館先後兩度對龜山遺址進行勘查和發掘,發現有繩紋瓦礫、銅五銖錢等漢代遺物,揭露房址1座,並探明南坡山腰平臺保存有較大型的建築基址。 1992年10月至12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澄海縣博物館聯合對遺址進行大規模的正式發掘。發掘面積410平方米,清理房址3座,出土文物十分豐富。

據廣東文物考古研究所、澄海市博物館編著的《澄海龜山漢代遺址》一書介紹,龜山漢代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漢代建築構件,如板瓦、筒瓦、圓瓦當、鋪地磚、排水管、柱礎石等。遺址面積估計達2萬平方米,已清理了位於中心區的四座建築基址及用石塊壘砌的牆壁。其中一座建築規模較大,有庭院踏步臺階、中央殿堂、兩側配房、門前走廊等佈局,應是官衙一類的建築物,或是高臺榭建築。同時,還出土了一批漢代生活器皿、生產工具和其它遺物。陶器有釜、鼎、壺、盆、碗等;銅器有鼎、鏡、帶鉤、銅鏃等;鐵器有鼎等。
更多
標籤: 地名
词条状态:  贡献者提交
潮州母语 2005-20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