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縣汕頭市

潮语发音
澄海 têng5 hai2 guin7 suan1 tao5 ci6
潮州 0 1 2 3 4 5
澄海 0 1 2 3 4 5
中文解释
澄海縣汕頭市
澄海蓬洲汕頭:
澄海縣轄下的汕頭市早年稱“沙汕頭”,與溪東港處於同一內海灣,而更靠近媽嶼口。其以梅溪爲航道,可與海陽、澄城上下交通;橫過牛田洋則可達潮陽、惠來;溯榕江又可抵揭陽、普寧;東出媽嶼口,直通外海,輻射全球。

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平定臺灣、取消海禁之後,潮州一帶沿海航運貿易繁忙。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政府在澄海縣轄下的沙汕頭設煙墩、築炮臺,後成爲海鹽轉運碼頭。咸豐年間,潮州府轄內的原澄海鮀浦港、澄海溪東港、海陽庵埠港、澄海樟林港由於灘塗污積,澄海“沙汕頭”港遂取而代之,成爲粵東的重要門戶。雍正八年(1730),清廷在澄海縣廈嶺天妃宮設立稅站,時稱“汕頭口”,從此“汕頭”這一地名逐漸確立。至嘉慶十四年(1809),因商船停泊越來越多,被稱作“沙汕頭港”。
由於航運貿易的逐漸繁榮,港埠也逐漸形成。嘉慶《澄海縣誌》稱:“邑自展復以來,海不揚波,富商巨賈,輿販他省,上溯津閩,下通臺廈,每當春秋風信,東西兩港以及溪東、南關、沙汕頭,東隴之間,揚帆困載而來者,不下千百計。”咸豐三年(1853),粵海關在澄海縣媽嶼島上設立常關,即是潮州府海關總口,也稱爲新關,取代了原庵埠總口的地位,以方便辦理海關事宜。

鴉片戰爭後,列強們在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大門,除了在《南京條約》中規定的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地點進行貿易活動,還將貿易擴至其他港口城市,汕頭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將船隻開進澄海縣汕頭港附近的媽嶼島海面,派遣外國商人和傳教士進駐澄海縣媽嶼島,進行商業貿易和傳教活動。
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6月26日、27日,清政府分別與英、法、美、俄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潮州(汕頭)、瓊州、臺灣等10處爲對外通商口岸。1860年1月1日,潮州(汕頭)如期對美開市,在澄海縣媽嶼島上設立“潮海關”。至此,汕頭正式開埠。開埠後,汕頭成了外貿入傾、內貿輸出的黃金海岸。“自鹹同間開汕頭爲商埠,交通事業日進千里,曾不百年,凡輪船、鐵路、公路、郵電、航空靡弗具舉”;汕頭“外貿之銷售內地者日益繁多,內地產物之運售海外者亦較百十年前激增倍徙,由是而貿易之事日加繁盛”:“舟車雲集,商旅輻輳,內則惠梅二州、贛南七縣、閩南八縣資爲挹注,外則握南洋貿易之樞紐”,成爲內外貿易的一大中心。隨着以汕頭爲中心的商貿網絡、交通網絡和近代工業體系的建立,不僅“洋船昔之泊於樟林港者,亦轉而泊沙汕頭,人煙輻輳,浮積加廣”。汕頭成爲“遠東地區唯一有點商業意義的口岸”。
開埠推動了汕頭港的進一步開放。從19世紀60年代末期,外商紛紛來汕頭開設洋行、商船會社和航業公司等機構。據調查,當時英、德、日、美、荷等國在汕頭開設的洋行、商店、旅館等共有56家。20到20世紀30年代,汕頭已成爲粵東、贛南、閩西南的一個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和中國東南沿海的國際性海港。1933年,進出汕頭的輪船達到4478艘,總噸位675萬多噸;港口吞吐量佔全國沿海各港口貨運量的8.76%,僅次於上海、廣州而居全國第三位。據該年統計,全市各種商行達3441家,交易額爲6.92億元。至民國初年,汕頭商貿不僅盛居全國第七,22而且牢牢控制着汕—香—暹—叻國際貿易圈,英、美、法、德、日、俄、荷、比等8個國家曾在汕頭設領事館,成爲國內外著名的百載商埠。

商貿的繁盛,推動了汕頭以小公園爲中心的商業城區的形成。小公園以“中山紀念亭”爲發端,呈扇形放射出安平路、昇平路、國平路、同平路等夾路兩邊周圍富有特色的騎樓街道,構成“四永一昇平,四安一鎮邦”格局。“四永一昇平”是永安、永和、永泰、永興街和昇平路;而怡安、棉安、萬安、吉安街和鎮邦路爲“四安一鎮邦”。“四永一昇平、四安一鎮”邦構成了舊時汕頭這座百載商埠的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圖》。而英國領事署與日本領事館等近代洋人建築、潮海關、南生公司、永平酒樓、郵政總局大樓、胡文虎大樓、潮漳會館、六邑會館以及衆多的僑批局,無不展示着汕頭百載商埠的輝煌。
更多
標籤:
词条状态:  贡献者提交
潮州母语 2005-20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