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
中文解释
害怕;恐怕;厭煩
害怕。潮諺雲:神(不畏)鬼(不畏),畏你支無影跡嘴。(神不怕,鬼不怕,就怕你一張胡說八道的嘴巴。)
1.《老子》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畏死,即怕死,今潮汕話仍謂怕死爲“畏死”。
2.《詩·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彊禦。”
3.《韓詩外傳》卷九:”吾聞忠不畔上,勇不畏死。”
4.唐·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三學士》詩:“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從害怕又引申出恐怕,疑慮的意思。
1.唐·王維《宮槐陌》:“應門但迎掃,畏有山僧來。”
2.唐·王建《寒食》:“牧童驅牛下塜頭,畏有人家來灑掃。”
從害怕又引申出討厭,厭煩之意。
1.三國·魏·曹丕《雜詩》之二:“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滯;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
2.唐·杜甫《畏人》詩:“畏人成小築,褊性合幽棲。”
3.明·方孝孺《東陽葛府君誄》:“嗜道若飴,畏利猶虺。”
例句
潮:只二日天時煏死,畏得是有風臺愛來。
普這兩天天氣又熱又悶,恐怕要刮颱風。
潮:伊日日來,物到人畏死。
普:他天天都來,搞得人家很厭煩。
更多
標籤:
容止品能
动词
词条状态:
贡献者提交
《潮典》测试版提示您:词条处在改进状态中,如您发现错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QQ群:486472604,电子邮箱:mogher@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