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筞)
部首拼音
潮州发音
中文解释
策 <名>
(形聲。從竹,朿)聲。“朿”,指帶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聲符,同時兼表字義。本義:竹製的馬鞭(頭上有尖刺))
同本義。引申爲駕馭馬匹的工具,包括繮繩之類 [whip]
軓前十尺而策半之。――《考工記·舟人》
則僕執策立於馬前。――《禮記·曲禮》
繞朝贈之以策。――《左傳·文公十三年》
左師爲已短策。――《左傳·襄公十七年》
傷吻敝策。――《漢書·王褒傳》
齊閔王將之魯,夷維子執策而從。――《戰國策·趙策》
執策而臨之。――唐·韓愈《雜說》
振長策而御宇內。――漢·賈誼《過秦論》
又如:策轡(馬鞭與馬繮);策彗(以
策 cè
①古代寫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簡~。
②古代考試文體,多就政治和經濟問題提問,由應試者對答:對~。
③我國古代的一種計算工具,跟'籌'相似。
④計謀:辦法:計~、獻計獻~。
⑤古代趕馬用的鞭子。
⑥用鞭子趕馬:鞭~、~馬疾馳。
⑦姓。
【策動】謀劃動員。
【策動力】〈理〉物體做受迫振動所受的週期性的外力。
【策反】深入敵對一方內部,祕密進行鼓動,使之倒戈。
【策勵】督促激勵:在工作中不斷、自己。
【策馬】用鞭子趕馬。特指(騎在馬上)用鞭子驅馬前進。
【策士】封建時代投靠君主或公卿爲其出謀劃策的人。後來泛指有計謀的人。
【策源地】戰爭、社會運動等發動、興起的地方:金田村是太平天國運動的~。
英文解释
scheme, plan; to whip; urge
近义词
参考